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撞擊結構在澳大利亞東南部被發現

科學家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撞擊結構埋藏在澳大利亞東南部。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災難性事件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的星球。 其中,小行星撞擊在地球表面留下了持久的印記,通常隱藏在時間的層層之下。 澳大利亞研究小組最近進行的研究揭示了澳大利亞東南部深埋的巨大撞擊結構的驚人證據——德尼利昆撞擊結構。

隱藏的痕跡

德尼利昆撞擊結構的直徑估計約為 1,000 公里,被認為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小行星撞擊結構。 這一驚人的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採用了一種稱為重力梯度測量的創新技術。 通過測量重力的變化,他們繪製了地表下岩石的密度圖,從而識別了結構。

研究人員發現,德尼利昆結構與地球重力場的巨大異常有關。 這種異常現像被認為是由大量緻密岩石引起的,這與撞擊結構的存在相一致。
研究人員發現,德尼利昆結構與地球重力場的巨大異常有關。 這種異常現像被認為是由大量緻密岩石引起的,這與撞擊結構的存在相一致。 科學直接

神秘的德尼利昆結構

德尼利昆結構周圍環繞著一圈山丘,具有撞擊事件的特徵。 它的形成歸因於大約 445 億年前奧陶紀晚期發生的小行星撞擊。 巨大的衝擊力導致地面反彈,形成了環繞建築的獨特山環。

該地圖顯示了澳大利亞大陸和近海的不確定、可能或可能撞擊起源的圓形結構的分佈。 綠點代表已確認的撞擊坑。 紅點代表已確認的寬度超過 100 公里的撞擊結構,而白圈內的紅點寬度超過 50 公里。 黃點代表可能的撞擊結構。
該地圖顯示了澳大利亞大陸和近海的不確定、可能或可能撞擊起源的圓形結構的分佈。 綠點代表已確認的撞擊坑。 紅點代表已確認的寬度超過 100 公里的撞擊結構,而白圈內的紅點寬度超過 50 公里。 黃點代表可能的撞擊結構。 安德魯·格利克森和弗蘭科·皮拉伊諾

地球的歷史性災難

由於多種原因,德尼利昆撞擊結構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它不僅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撞擊結構,而且也是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的第一個此類撞擊結構。 此外,科學家推測,造成該結構的撞擊事件可能在奧陶世晚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中發揮了作用,這是一場消滅了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物種的災難性事件。 這是地球歷史上“五大”大規模滅絕事件中的第一次。

影響的破壞力

據估計,德尼利昆撞擊釋放了相當於 100 億噸 TNT 的驚人能量。 這個威力比迄今為止引爆的最大核彈威力強一億倍,令人震驚。 撞擊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將引發一系列災難,包括全球海嘯、大範圍的野火,以及可能籠罩地球、遮蔽陽光數月甚至數年的濃密塵埃雲。 這些可怕的後果與晚奧陶世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所見的破壞相似。

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撞擊結構 1
德尼利昆構造很可能是在晚奧陶世時期在岡瓦納東部形成的。 邱震等人,2022

了解地球過去和未來的窗口

德尼利昆撞擊結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深入了解地球的古代歷史和塑造我們星球的撞擊事件。 通過研究該結構的大小、年齡和成分,科學家希望解開其形成的奧秘及其在地球地質和生物進化中的潛在作用。

雖然德尼利昆撞擊結構的發現凸顯了小行星撞擊的破壞力,但它也強調了了解和減輕與此類事件相關的風險的重要性。 通過進一步研究這些物體並製定檢測和轉移潛在危險小行星的策略,科學家們努力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受未來影響的災難性後果。

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撞擊結構 2
該地圖顯示了澳大利亞大陸和近海的不確定、可能或可能撞擊起源的圓形結構的分佈。 綠點代表已確認的撞擊坑。 紅點代表已確認的寬度超過 100 公里的撞擊結構,而白圈內的紅點寬度超過 50 公里。 黃點代表可能的撞擊結構。 圖片來源:Andrew Glikson 和 Franco Pirajno 這張德尼利昆撞擊構造的“總磁場強度”圖像描繪了其直徑 520 公里的多環圖案、中心核心、徑向斷層和淺鑽孔的位置。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

因此,德尼利昆撞擊結構的揭示為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奠定了基礎。 科學家們的目標是通過深入鑽探該結構來收集物理證據,從而最終確認其撞擊起源。 此外,對從該結構的磁中心提取的材料進行分析將為了解其確切的年齡和成分提供重要的見解。

提醒人們地球的脆弱

德尼利昆撞擊結構驚人地提醒人們地球的脆弱性以及小行星撞擊所帶來的持續威脅。 當我們繼續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過去時,我們必須努力製定強有力的戰略和技術來探測、跟踪和潛在地偏轉即將到來的小行星,以確保地球上生命的長期生存。